金雞村在保山壩東北角,屬于半山半壩區,村落東面是怒山山脈獅子頭山。金雞是一塊明凈的土地。境內森林面積萬余畝,森林覆蓋率達46%,轄區內有3個小二型水庫。在金雞可聽萬畝松濤,可賞碧波垂釣,生態環境優美。而金雞龍華山上的獅子頭為保山壩最高點,春有山花爛漫,冬有瑞雪飄飄,再加上“寶鼎日出”勝景,理所當然地成為古往今來的永昌人登高踏青的理想佳所。村落內建筑分布有序,充分利用自然,不求平直,隨彎就曲,自由靈活,尺度親切宜人,富有生活氣息。
金雞村開發較早,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前,如今的保山壩還是一片“絕域荒外”、“生民以未來常交通中國”(《后漢書·西南夷列傳》)的古哀牢國統治中心地,且轄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華陽同志·南中志》)疆域廣袤,部落林立。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在今昆明置益州郡,下設24縣,其西邊的不韋縣設到了哀牢國區域今保山壩東金雞村,同時把呂不韋后裔“呂嘉子孫宗族”從四川徙至保山壩金雞村定居,并將該縣命名為“不韋”,“以彰其先人之惡”,但因呂氏家族為經濟、文化實力雄厚的大宗族,因而在保山“開文教之風,……建興學校,……經學未哀”(《蜀世譜》)。
東漢建初二年(公元77年),永昌郡治從嶲唐縣(治今曹澗)遷于不韋縣,更擴大了不韋縣對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不韋縣境歸南寧州都督所轄。公元618年,隋亡唐興,不韋縣歸南詔國所轄,設永昌節度。南詔國亡后,歷經鄭、趙、楊三姓,稱大理國,擁有南詔疆土,至大理段氏時,改永昌節度為永昌府。
宋時(公元960年~1279年),宋亡后,元軍征服云南,永昌府歸大理管轄。
明嘉元年(公元1368年),復設永昌軍民府。清道光25年(1845年)至清同治13年(1847年),遭回漢相爭之亂,建制受到破壞。清末,金雞為保山縣北四哨的金雞哨。
民國21年(1932年),全縣改為區、鄉、鎮、閭、鄰,全縣共有10個鄉鎮,金雞為北四哨全區轄的鳳儀鎮。
1950年設區,行政村、自然村,金雞屬保山縣板橋區金雞行政村。 直至1988年在金雞村新建金雞鄉人民政府。
村落選址
史書記載,西漢武帝劉徹為“彰其先人之惡”,徙秦相呂不韋之后裔充哀牢不毛之地,呂氏家族在族人呂祥的帶領下,最初就定居于今天大溪山下一片平坦荒涼的土地上,開始了金雞這個古老村落從“不毛”走向文明的歷史?!度A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曾記載說:孝武時通博南山,渡瀾倉水、耆溪,置嶲唐、不韋二縣。行人歌之曰: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蘭津,渡瀾倉,為他人。呂氏之后,各姓民族在此拓土開疆,澆鑄著兩千年邊地文化輝煌的文明豐碑。
金雞村具有山、水、田、村的生態格局,位于保山市邊緣的怒山山脈獅子頭山西麓,地貌為山地、盆地的過渡地帶。地形輪廓近似一片梨葉,地勢東北較高,向西南成坡狀傾斜。金雞鄉的地形東北部屬山區、半山區,與水寨相接處有木鼓山山脈向西南延伸,其西麓又有鳳凰山和象山,其余皆平原。金雞鄉屬南亞熱帶(印度洋)西南季風與東南(太平洋)季風交匯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利條件較好,天然河流黃沙河沿西北邊緣由北流向東南,黑沙河自北向西南貫穿,金雞寺河自東向西流淌。沿邊由北至南在半山開掘了上東大溝,在平壩開掘了下東大溝,水源從北廟水庫而來,居民飲水長年飲用地下水,并且金雞村地熱水資源豐富,大小溫泉數不勝數。
非遺文化
“永子”是以保山特有的南紅瑪瑙、黃龍玉、翡翠和琥珀等天然原料,采用保密配方和絕技熔煉、傳統手工點“丹”而成。由于“永子”原料珍貴、工藝獨特、品質優秀,而且產量極為有限,因此,歷來深受達官貴人所追捧,為上乘貢品,堪稱國寶。
口袋豆腐制作工藝
明代高僧擔當和尚游方至金雞后,在金雞寺掛單講經,傳下素食名菜口袋豆腐。傳說雖然難以考證,但口袋豆腐卻一點不假地流傳到了今天,其制作過程為:先將嫩豆腐壓緊發酵切成小方塊入油鍋炸至半干并形成脆殼,然后放入土堿水中浸泡食用時放入鍋中加佐料、蔬菜煨煮,熟透后外皮柔軟有韌性,內心入堿變糊漿用筷子夾起豆腐形似口袋,入口軟嫩清香。從開始加工到入口食用,口袋豆腐共有三道加工工序,經驗豐富的廚師方能掌勺,過去一家豆腐店門上有對聯稱:嚼鐵丸不費力氣,吃豆腐須下功夫。做為一道素食名菜,保山除金雞以外的其他地方難得一見,堪稱金雞一絕。
金雞火瓢
金雞八大營的回民阿賽在金雞街上開設食館,煮食牛肉不用火鍋而用銅瓢,稱為火瓢。爐火熊熊,銅瓢寬大,有大碗酒肉的英豪之氣,其配料講究,肉味鮮美,四方食客紛紛慕名而來?,F金雞火瓢分店已開到昆明、德宏等地,注冊商標“金雞火瓢”,聲名遠播。
烤乳鴿
保山金雞烤乳鴿歷史悠久,追溯起源李氏家族食用乳鴿已有百年。據歷史記載,保山是云南西部重要的邊疆地區,其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所以歷代中央王朝對保山的屯墾駐軍一直作為重點地區來考慮,并以兵丁建制來分別駐扎在保山各壩開星土地種植五谷,久而久之兵營向村落演變,至今保山壩仍有許多帶屯、營命名的村莊。據李氏家族代代口傳,因為屯兵保山的丁卒多為南方人,而南方早有食用鴿子的傳統。最初烤乳鴿的吃法就是從屯軍丁卒中傳出的。上百年來,李氏家族代代有食用乳鴿的傳統,每年節日就燒烤乳鴿食用。每當烤制乳鴿之時,香氣四溢,經常吸引街坊四鄰尋味而來。在2015年李維軍被授予隆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土陶
金雞村北1km處有一個地道的名字窯上,因有燒制陶器的陶窯而得名。燒制陶器的歷史,可以從附近新石器遺址所屬的年代算起,但大規模生產卻是從明代洪武年間開始。當時,從南京遷徙而來的張姓善制陶,姬姓善燒窯,董姓為雇工,三姓被指定到粘土豐富的金雞一帶燒制陶器以供軍需。他們把灰白的粘土放在塘里用水浸泡后,牛腳踩踏、人手搓揉,使粘土變成陶泥,再把陶泥放到人力驅動的轉盤上,陶匠巧運雙手陶泥便成為了罐盆坯子,晾曬后將坯子拿到窯中仔細堆砌,經熊熊大火鍛燒三天三夜后,陶器出爐、鏗然有聲。如今,牛踩人搓變成了機器攪拌,人力驅動變成了電機牽引,但所燒制出的陶器古樸穩重,黑里透黃,具悠遠歷史韻味。如今,當地制作的罐盆被運往了周邊各地,走進了緬甸泰國。
馬鞍制作
過去,云南省保山城鄉間就有“董家的包子、戈家的餅子、姬家的鞍子......”的說法。這足以證明姬家的馬鞍制作早已登上了保山民間工藝的“名優榜”。2015年9月姬仕成被隆陽區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局和隆陽區民族宗教事務局命名為“隆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姬仕成制作的馬鞍工藝精湛,選材考究;整個工藝流程不使用一顆釘子,全部采用傳統榫卯穿斗制作完成,講究“斜模斜眼”的榫卯工藝;馬鞍舒適耐用,從不會出現馬背磨破的現象,故能有效增加馬匹的負重。
姬氏傳統馬鞍制作技藝的傳承譜系為:姬氏先祖(姓名不詳,清代中晚期)一歷代傳人一爺爺姬連山(清末年間)→父親姬德良(民國年間)→姬仕成。自姬仕成爺爺算起,傳統馬鞍制作技藝已在姬家傳承三代約有150多年的歷史。
旅游安排
入村線路

金雞村位于保山城區東北部,距保山城區12km。從保山城區到金雞村可選擇兩種交通方式。
公交路線:公交南站可以乘坐第4路、第五路、滴12路、第17路,隨后再乘坐第22路公交車到達金雞村;公交北站可以乘坐第14路、第15路、第23路,隨后再乘坐第22路公交車到達金雞村。
自駕前往:約30分鐘車程。金雞村東至寶鼎寺觀佛教盛景,西至育德村體驗永子文化。
入村游

主要路線:北岳廟——將臺寺——四方街——“四一五”武裝起義紀念碑——金雞寺——臥龍寺——寶鼎寺——金雞村
紅色游:現金雞小學抗日時期遠征軍第八集團司令部駐地——抗日戰爭時期軍民大會遺址——“四一五”武裝起義紀念碑——中共保山特別支部(營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