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文明,保山更溫情!咱們保山淵遠流長的“哀牢—永昌一保山文化”,影響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保山人,這不,在2020年度“云南好人”名單中,保山市龍陵縣平達鄉黃連河村學前教師胡保德就榜上有名,大家一起來認識這位扎根農村教育戰線三十個春秋,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基層教師。
他是一個傈僳族的孩子,他有對家鄉的掛念和情懷。
1970年4月,胡保德出生在龍陵縣平達鄉黃連河村一戶貧窮的傈僳族家庭,在黨和政府的關愛下,他順利地讀完了初中,又考上了保山師范學校。1990年7月,胡保德畢業后主動放棄了到條件較好的壩區小學教書,毅然選擇回到黃連河傈僳族村的完小執教,因為那時他就已經認識到教育落后是貧困代際相傳的“窮根”,很想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狀況。從這里開始,胡保德開啟了他在高寒山區村寨幾十年如一日的教學生涯。
他是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他有老師的擔當和胸懷。
在實踐中,胡保德自創了獨特的雙語教學模式——傈僳族語言+漢語結合教育,讓傈僳族孩子們更好地認識世界。2007年9月,因為工作成績突出,胡保德被選調進平達鄉平安小學,先后擔任教導主任、總務主任,一干就是9年。除了教好自己所負責的課程外,胡保德認真組織帶領全校教師鉆研教研教改,通過采取分組集體備課和“請進來、走出去”等教研學習活動模式,促進教師博采眾長、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對于山區小學來說,上級撥給的每一筆錢都很金貴,所以學校里一旦出現桌椅板凳損壞、窗戶玻璃破損等情況,胡保德一定會自己拿起工具修繕好,這種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精神,也言傳身教地給學生們帶了個好頭。
2016年9月,原黃連河小學合并搬遷至段家壩小學,由于兩地之間相差較遠,孩子們出行十分不方便不說,還存在著 一定的安全隱患,根據這一實際情況,最終黃連河村的學前兒童教育班被保留了下來??墒菂s成了獨校獨班,幾乎沒有老師愿意留下來教學。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胡保德經過再三權衡,還是決定放棄平安小學總務主任的工作,向中心學校領導主動要求調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小山村執教。
胡保德:“傈僳族孩子的啟蒙教育還得傈僳族老師來教,無論是生活習俗還是語言溝通上都會更方便教學,我又是當地人,在平達鄉的200余名小學教師中,我想再沒有人會比我更適合這份工作了?!?/span>
他是山里孩子們的“守護神”,他給孩子們帶來希望和光明。
這些年來,胡保德不僅自己堅守在黃連河小學,還把他的妻子也動員來到了這里,專門負責學生們的一日兩餐。由于學前幼兒的年齡較小,一般只有五、六歲,胡保德白天除了給孩子們上課、陪孩子們一起做游戲外,中午必須看護他們睡午覺,夜幕降臨后還得留在學校守校、寫教案。在這大山深處的村寨中,胡保德把學校當了做自己的家,默默地守護著傈僳族孩子健康成長。
作為一名基層共產黨員、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胡保德始終懷著對黨、對人民、對教育事業的赤誠,踐行著一名基層一線黨員干部的初心和使命,守望著“癡心一片終不悔,只為傈僳山花爛漫開”的盛景,也走出了他扎根基層平凡而亮麗的人生!